两例粒细胞减少的案例带来的启示(二)
在我们的血液中,白细胞起到非常重要的防卫作用,保护我们的身体免受外界细菌病毒的侵袭。其中的中性粒细胞是主要的“作战部队”,肩负着发现、吞噬、分解细菌等病原微生物的作用,并释放出炎性因子等物质,吸引和配合其他免疫细胞参与“战斗”,对于细菌入侵的战役能否取得胜利有着决定性的作用。有时候,我们在身体的感染部位发现的脓液,大多是中性粒细胞吞噬细菌并跟细菌同归于尽后的“尸体”。
当化验血常规发现中性粒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1500/ul),甚至粒细胞缺乏(<500/ul)的时候,我们就会面临严重感染的风险,有时甚至会危及生命。
现取第二例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的典型案例,跟大家进行分享,再次提示大家遇到此类情况需谨慎鉴别。
宋先生是山东人,一家大公司的董事长,发现粒细胞减少一年多了,每次复查都是1000-2000/ul,有时甚至<1000/ul(正常2000-7000/ul)。除了粒细胞减少,其他的各项化验指标都是正常的。
在多家医院就诊后,并没有得到一个明确的诊断。宋先生天天生活在恐惧之中,害怕是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再生障碍性贫血等血液病,因为粒细胞低,又怕感染。
2017年10月,宋先生到北京的某大医院做了各种检查,也没有确定诊断,但北京这家医院的教授认为,宋先生这种病情不能排除大颗粒T淋巴细胞白血病,建议他到河北燕达陆道培医院做TCRVβ检测。
据他了解,TCRVβ检测作为诊断大颗粒T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关键项目,北京及周边地区只有河北燕达陆道培医院能够检测。
出乎意料的是,宋先生的TCRVβ检测结果是正常的。
回过头来,笔者再细细梳理他以前的检测项目,突然觉得应该排除假性粒细胞减少症。
正常情况下,中性粒细胞在骨髓生成并逐渐成熟,然后释放到血液中执行免疫功能。我们可以把粒细胞的在体内的生成、成熟和分布,人为地分成四个池:生成池、储存池、边缘池、循环池。
平时血常规检测到的中性粒细胞数目,只是位于循环池(血液循环)中的部分中性粒细胞,这部分粒细胞就像在马路上巡逻的巡警,游走在大大小小的血管中,能够及时发现和处置入侵的微生物感染。其实,血管内还有一部分中性粒细胞附着在血管壁上(边缘池)待机而动,就像驻扎在路边岗亭里的警察,随时关注哪里有警情出现,以便赶赴现场。还有些中性粒细胞已经成熟,具备了正常的免疫功能,但是还没有释放到血液中,仍存留在骨髓内(储存池),就像留守在警察局的警察,一旦接到命令,即刻赶赴现场。在骨髓中正在生成和成熟过程中的中性粒细胞(生成池)就像警校中的学生(预备役警察),已经列入编制,功能尚不完备,但是遇到严重感染时也会有一部分被调动到前线跟入侵的“敌人”战斗。
有些人的身体内环境“长治久安”,多年没有入侵者,也可能是其他原因,“循环池”中的中性粒细胞就会自行减少,附着在血管壁上进入“边缘池”,造成血常规结果显示中性粒细胞减少。当身体某处出现细菌感染时,这些中性粒细胞就会从血管壁上脱落下来,血液循环中的中性粒细胞迅即增多,我们化验血常规就会显示中性粒细胞正常甚至升高,身体抗感染能力并不会下降,这种情况就是假性粒细胞减少。
为了明确患者是否为假性粒细胞减少,有个简单的试验可以帮助鉴别。
先检测一次血常规,然后用0.1%肾上腺素0.2ml皮下注射,肾上腺素可以促进边缘池的粒细胞进入循环池,注射肾上腺素后15min及30min分别复查一次血常规,计数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如达到正常或增至原来的2倍,就可以认为是粒细胞分布到边缘池过多所致,并不是真正的粒细胞减少,而是所谓的“假性粒细胞减少”。
于是,我就建议宋先生做肾上腺素试验,明确是否为假性粒细胞减少,在解释的上述原理的过程中,我提到有些假性粒细胞减少患者进行适量运动后,也会有明显粒细胞回升,达到肾上腺素试验的效果。他决定先不做肾上腺素试验,自己亲身体会一下运动的效果。
先检测一次血常规,中性粒细胞是1300/ul。然后,宋先生到医院的楼下跑步15分钟,回来再次检测血常规,中性粒细胞升至2840/ul。
看来,真的遇到“假性粒细胞减少”了。
宋先生高兴至极,一副如释重负的神态,紧紧握住我的手一再表示感谢。原来紧锁的眉头也舒展开了,从此不再担惊受怕地生活了。
总结一下,在临床一线面对形形色色的病例,作为一名血液科医生,真的要结合患者的既往病史综合判断,尤其是粒细胞减少这种特殊情况,一定要与检验的同事们密切配合,适时结合检测结果调整治疗方案,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