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正值秋冬交替时节,气温波动大,甲型流感(甲流)、乙型流感(乙流)及肺炎支原体感染进入高发期。对普通人群而言,这些呼吸道疾病大多可自愈;但对血液肿瘤患者——尤其是正在接受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或造血干细胞移植者而言,一次看似普通的“感冒”,可能迅速进展为重症肺炎、呼吸衰竭甚至危及生命。
这是因为血液肿瘤患者普遍存在免疫功能低下,不仅更容易被感染,而且感染后症状不典型、进展快、并发症多。因此,主动预防远胜于被动治疗。本文特邀北京陆道培医院血液科吕范永主任从患者、家属、居家环境和医疗配合四个方面,为您梳理科学、可行、有效的综合防护措施。
一、认识三种高发病原体的特点

特别提醒:血液肿瘤患者因免疫抑制,可能不发热、不咳嗽,仅表现为精神萎靡、食欲下降或氧饱和度轻微降低,极易被忽视。
二、核心预防策略:四道防线筑牢健康屏障
第一道防线:科学接种疫苗(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1、流感疫苗是预防甲/乙流最有效手段。
推荐使用灭活流感疫苗(注射型),禁止接种减毒活疫苗(如鼻喷流感疫苗)。
最佳接种时机:
化疗前 ≥2周;
化疗间歇期(中性粒细胞恢复后);
造血干细胞移植后 ≥6个月(需医生评估)。
禁忌情况:
正在接受高强度化疗、抗CD20单抗(如利妥昔单抗)治疗期间;
存在严重过敏史(如对鸡蛋成分过敏需谨慎)。
建议:每年秋季(9–10月)接种当季流感疫苗,并鼓励同住家属同步接种,形成“群体保护圈”。
2、目前尚无针对支原体的疫苗,因此更需依赖非药物防护。
第二道防线:严格个人防护,切断传播途径
1、对患者:
外出必戴口罩:选择医用外科口罩或N95/KN95(尤其在医院、公交、商场等密闭场所)。
勤洗手:用流动水+肥皂/洗手液洗手 ≥20秒,尤其在触摸门把手、电梯按钮、公共物品后。
避免用手触摸眼、口、鼻:病毒可通过黏膜入侵。
咳嗽礼仪: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或肘部遮挡,用后立即丢弃纸巾并洗手。
2、对家属及照护者:
若出现发热、咳嗽、咽痛等症状,应主动佩戴口罩、减少与患者接触,必要时暂时隔离。
外出回家后先洗手、换外衣再接触患者。
不要带患者参加聚会、聚餐、庙会、影院等人群密集活动。
第三道防线:优化居家环境,减少病原暴露
每日通风:开窗通风2–3次,每次 ≥30分钟,保持空气流通。
定期清洁消毒:
门把手、开关、手机、遥控器等高频接触表面,用含氯消毒液或75%酒精擦拭;
地面可用稀释的84消毒液拖地(注意浓度,避免刺激呼吸道)。
控制室内湿度:保持在40%–60%,有助于维持呼吸道黏膜屏障功能。
避免使用加湿器(除非严格清洁):若使用,必须每日换水、每周彻底清洗,否则易滋生霉菌和军团菌。
第四道防线:增强内在防御力,但不盲目进补
1、均衡营养,安全进食
遵循《中性粒细胞缺乏期饮食原则》:食物全熟、水果去皮、避免生冷腌制食品。
保证优质蛋白摄入(如鸡蛋羹、鱼肉、豆腐),支持免疫修复。
多吃富含维生素C(柑橘类、青椒)、锌(瘦肉、坚果需确保新鲜且熟制)的食物,但优先通过饮食获取,而非保健品。
禁忌:蜂王浆、灵芝孢子粉、人参等免疫调节类保健品——可能干扰治疗或诱发感染。
2、规律作息,适度活动
保证每天7–8小时高质量睡眠,避免熬夜。
在体力允许下,每日室内散步10–20分钟,促进血液循环,但避免劳累。
3、管理基础疾病
控制好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减少感染易感因素。
三、一旦出现呼吸道症状,怎么办?
任何以下症状都应视为“红色警报”,立即就医:
体温 ≥38.0℃(持续1小时以上)或 ≥38.3℃(单次)
新发咳嗽、咽痛、流涕、呼吸急促
乏力加重、精神差、食欲明显下降
血氧饱和度 <95%(如有指夹式血氧仪)
就医时务必告知医生:
“我患有血液肿瘤,正在接受XX治疗”
“最近是否接触过流感或肺炎患者”
“是否接种过流感疫苗”
医生可能会:
快速检测流感病毒抗原(鼻咽拭子)
检测支原体抗体或核酸检测(MP-DNA)
安排胸部CT(比胸片更敏感)
在发病48小时内启动抗病毒治疗(如奥司他韦),越早用药效果越好
提醒:不要自行服用抗生素或抗病毒药!滥用可能掩盖病情或导致耐药。
四、特别提醒:这些误区要避开
“我身体弱,多穿点就行,不用戴口罩” → 错!病毒主要通过呼吸道吸入,保暖不能防感染。
“家里没人感冒,不用太紧张” → 错!无症状感染者也可传播病毒。
“打了疫苗就百分百不会感染” → 不完全对!疫苗可显著降低重症风险,但不能100%防感染,仍需综合防护。
“支原体是‘小感冒’,扛扛就过去了” → 危险!支原体肺炎在免疫低下者中可快速进展为大片实变。
五、总结:关键行动清单
每年接种灭活流感疫苗(经医生同意)
外出戴口罩,回家勤洗手
不去人多密闭场所,家属有症状要隔离
居家常通风,环境勤消毒
饮食安全熟制,作息规律不熬夜
一有发热、咳嗽,立即就医,不等不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