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培医疗数据
异基因移植案例
10438
亲缘半相同案例
7570
总移植案例
10555
截止2024年7月31日

化疗后的骨髓抑制期有多长?多久可以恢复正常血象?

很多化疗病友常问,化疗后骨髓抑制时间会有多长时间,什么时候能恢复正常血象?每一种化疗药骨髓抑制时间不同,今天我们就把常见的化疗药物梳理一下。

一、化疗后影响血象恢复的因素

l  抗白血病药物剂量及时间不同,导致骨髓造血功能抑制的严重程度和恢复时间差异甚大。

l  患者初治或复治,在骨髓抑制期并发各种感染、营养不良等情况,也会造成骨髓造血恢复延迟。

l  以往接受过的化疗疗程数,随着化疗周期数的增加,骨髓抑制程度会逐渐加重,抑制时间逐渐延长。

l  患者原发血液病疾病状态,如白血病不缓解、嗜血细胞综合征患者嗜血活动状态,血象恢复会不良。

l  患者的年龄、体质状况等诸多因素均可影响造血功能的恢复。老年患者的骨髓抑制期相比于年轻患者更长;

二、化疗后骨髓抑制分度

66baf5f5e25e5.jpg

三、中性粒细胞下降

大多数抗肿瘤药物可抑制骨髓造血功能,各类药物抑制骨髓造血的表现有所不同。

l  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如抗代谢药物,甲氨蝶呤(MTX)、阿糖胞苷(Ara-C)、6-巯基嘌呤(6-MP)、6-硫鸟嘌呤(6-TG)、吉西他滨在常规剂量情况下,中性粒细胞在化疗最后一剂应用后7-10天下降,2周左右达到最低点,3周后便可恢复正常。

l  烷化剂类药物,如环磷酰胺(Cy)、氮芥等(Mullins)等,在常规剂量时中性粒细胞降到最低点的时间为7-15天,恢复时间为18-28天。

l  亚硝脲类药物,如卡莫司汀(BCNU)、洛莫司汀(CCNU)和司莫司汀(Me-CCNU)等所致中性粒细胞减少和恢复最慢,中性粒细胞约在用药后1个月时降到最低点,35-60天才恢复正常。

l  蒽环类抗肿瘤抗生素,如柔红霉素(DNR)、多柔比星(ADM)、吡柔比星(THP)和去甲氧柔红霉素(IDA)等,天然抗白血病药物三尖杉酯碱以及其他类抗白血病药物羟基脲(HU)、顺铂、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等均可引起骨髓造血功能抑制。

血常规结果提示 中性粒细胞(Neut) < 2.0×109/L。根据 NCI-CTCAE 5.0 标准将中性粒细胞减少分为 4 级:

66baf61052c4c.png

免疫力低下患者:白细胞低于1×109/L或中性粒细胞低于0.5×09/L 的患者需要进行保护性隔离。(见公众号道培科普:移植科医生教您如何平稳度过化疗后粒细胞减少期)

四、血小板下降

除中性粒细胞减少外,各类抗白血病药物还可引起血小板减少。血小板下降难以恢复,在用刺激因子的情况下可能需要7-14天恢复到正常水平,因此化疗后血小板的恢复是相对漫长的过程。化疗后血小板下降通常是中度或者轻度下降,重度下降比较少见,比如下降到需要行血小板输注。发现明显的黏膜出血、胃肠道出血、中枢神经出血或者皮肤出血,及时同医生联系。(预防措施见公众号“血小板低下,我们应该注意什么”)

五、贫血及红细胞变化

除抗白血病药物导致骨髓抑制引起红细胞计数下降导致贫血,红细胞计数的恢复一般比中性粒细胞恢复更慢一些。某些药物如甲氨蝶呤(MTX)通过抑制DNA合成可引起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羟基脲(HU)也常导致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有报道使用氟达拉滨产生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六、凝血障碍

除血小板减少引起出血外,有些化疗药物还可导致凝血功能障碍,常见的有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该药可抑制肝脏各种蛋白质的合成,用药后75%的患者可出现凝血指标异常,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停药后1-2周内可恢复正常。某些抗生素如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可致维生素K缺乏,从而导致凝血障碍、出血倾向,其机制可能与合成维生素的肠道菌群受抑制相关,应监测凝血酶原时间,必要时额外补充维生素K。

骨髓造血功能抑制后,因中性粒细胞减少而并发感染,应予以积极抗感染、重组人类粒细胞或粒细胞-巨噬细胞刺激因子促进中性粒细胞的恢复为了尽快促进骨髓恢复,保证化疗周期的按时进行,并减少因骨髓抑制所导致的感染,出血等并发症,对于化疗期间出现的骨髓抑制较轻的患者,可以考虑口服促造血药物。如果骨髓抑制明显,则应该给予皮下注射促造血药物应用,甚至配合血制品的输注。

参考文献:白血病治疗学第二版.陆道培


上一篇: 化疗药物可能引起的毒副作用(一)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什么叫空腹呢,是指停止进食6-8小时以上称之...【详细】
中国比较常见的营养缺乏症的表现是贫血,那么如...【详细】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中华骨髓库
血液病专科医协体
湖北省干细胞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