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陆道培分子医学团队与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哈医大二院)合作的研究成果,发表于Nature出版集团旗下学术期刊 Cancer Gene Therapy(影响因子5.0)。论文题为:Using RNA-seq for detecting MRD in multiple myeloma: high sensitivity and prognostic value。本研究首次建立了一套基于全转录组测序(RNA-seq)的高灵敏度、高准确性的多发性骨髓瘤(MM)微小残留病(MRD)监测新流程,并系统验证了其在MM-MRD临床监测中的准确性与临床价值,为MM治疗监测提供了一种更灵敏、更准确的新策略。
团队与合作
本研究同时是陆道培分子医学团队与哈医大二院联合培养博士研究项目的重要成果。哈医大二院的任雨悦博士与陆道培医院的刘铭、房建成为共同第一作者;王巍主任(哈医大二院)与刘红星主任(陆道培医院)为共同通讯作者。陆道培分子医学团队主要承担了实验设计、RNA测序与生物信息学分析工作,哈医大二院团队主要承担了患者临床资料分析与论文撰写,充分展现了两院在科研协同与人才培养方面的紧密合作。
研究亮点
更准确的肿瘤细胞标签序列鉴定: 基于免疫球蛋白(IG)基因序列的MRD分析依赖于肿瘤特异性的IG标签序列的准确鉴定。但由于MM肿瘤细胞的IG基因通常具有较高的体细胞突变(SHM)率,这会导致对相当比例的患者,可能会发生IG标签序列鉴定错误,从而导致MRD监测的靶标和结果错误。而本研究新建立基于优化的RNA-seq实验流程分析IG基因序列的方法,可以完全避免 SHM 的不利影响,从技术原理层面保证了 IG 标签序列的准确鉴定。
更高的检测灵敏度保障: 虽然目前多种基于DNA水平的靶向IG测序的MM-MRD检测方案也经常宣称可做到10-5~10-6检测灵敏度,但由于技术原理的限制和SHM的不利影响,事实上几乎都难以稳定做到。本研究新建立的RNA-seq实验流程利用了 IG 基因在 MM细胞中超高表达的特点,并且可以完全克服SHM的不利影响,因此可稳定实现高达 10-⁵(IGH)–10-⁶(IGK/L) 的MRD检测灵敏度。
多维度信息整合分析:本研究新建立的RNA-seq分析流程,不仅分析MM肿瘤细胞的IG标签序列,还可获得更全面的全转录组的基因表达信息,可评估MM细胞转录特征与免疫微环境状态,提供更丰富的分子层面信息。
更好的预后指导价值:新方法对MM-MRD的分析准确性和检测灵敏度都有更好的保障,可有效减低错误的监测导致的误读误判和由于检测灵敏度不足导致的假阴性结果。因此基于新方法的MM-MRD检测结果可以更好地反应治疗效果和预测复发风险,为临床疗效评估与风险分层管理提供更精准的检测指标。
展望未来
该研究成果体现了陆道培分子医学团队在血液病检测技术领域的持续创新能力,同时展示了一项新的与合作院校在博士合作培养与转化医学研究方面的成功范例。陆道培分子医学团队将持续深化高通量测序、基因组分析、单细胞组学与液体活检等前沿技术在白血病、骨髓瘤及移植后并发症中的应用研究,助力血液病精准诊疗的临床实践。
论文在线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17-025-00973-x
共同第一作者

刘铭
陆道培医院分子医学室 分子病理医师
共同第一作者

房建成
陆道培医院分子医学室 生物信息工程师
共同通讯作者

刘红星
北京陆道培血液病研究院执行院长,陆道培医院病理和检验医学科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