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5日,一位稍显消瘦但精神矍铄的老人,在燕达陆道培医院移植仓的出仓通道处,迎着走廊的晨光,与医护团队及家属拍下了一张珍贵的合影,记录下了这位73岁高龄老人完成半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顺利出仓的重要时刻。
这不仅是她的一次重生,更是刷新了陆道培医疗团队迄今为止半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的最高年龄纪录,印证了团队在高危血液病诊疗及移植领域的卓越实力。
高龄、高危MDS-EB2七年抗病历程
患者周阿姨(化名),今年73岁,七年前因一次“头晕”踏上了与疾病抗争的漫漫征途。她被诊断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RA,伴5q-),并携带多个高危基因突变(SF3B1、BCOR、ASXL1),治疗效果不佳进展为MDS伴有原始细胞增多症II型(MDS-EB2),并出现TP53基因突变,原始幼稚细胞比例达15%,距离急性白血病一步之遥。
随后,她接受了长达数年的化疗,经历了地西他滨、阿扎胞苷、维奈克拉等22个疗程,但始终无法清除体内的微小残留白血病(MRD),TP53突变顽固存在,随时可能进展为急性白血病。原本应该安享天伦的年纪,周阿姨不得不辗转于医院与家庭之间,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治疗也一度陷入僵局。
极高复发风险接受移植挑战
2025年2月,为寻求进一步的治疗,周阿姨及家人经过多方咨询,来到燕达陆道培医院,入住造血干细胞移植科八病区。完善相关检查,此时周阿姨虽然骨髓状态达到完全缓解,MRD也显示阴性,但TP53基因突变仍在,意味着仍有极高的复发风险(IPSS评分极高危组),同时还伴有高血压、甲减、哮喘等基础疾病。
刘德琰主任在仔细分析周阿姨的病情后,给出了科学的评估,“继续化疗,疾病无法根治,不仅极高的复发风险,而且长期使用药物还会对心肺、肝肾功能造成更严重的损伤。选择移植,也有一定的风险,但有可能彻底治愈。”经过充分的沟通知情后,周阿姨以及儿子、女儿对于病情及移植风险非常理解,对团队也非常信任,最终决定进行半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
刘德琰主任随即为周阿姨52岁的女儿安排了供者体检,而周阿姨则暂时出院休养,静待结果。然而,命运似乎并未轻易放行,在院外休养期间,周阿姨突发咳嗽、憋喘,血氧饱和度急剧下降至80%以下,肺功能FEV1/FVC一度低至55%。面对突如其来的病情变化,刘德琰主任迅速安排她紧急入院,经过检查,确诊为呼吸道感染(甲流阳性)合并哮喘急性发作,好在经过治疗,周阿姨的病情得以迅速控制,最终稳定下来。这一波折让整个治疗团队更加警觉,尤其在接下来的移植过程中要密切监测脏器功能。
是重生也是新生迈出意义非凡的一步
高龄患者的移植并非易事。面对年龄带来的脏器功能下降、化疗耐受性差、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及感染风险高等多重挑战,刘德琰主任带领团队回顾学习了陆道培医院70岁以上患者移植的宝贵经验,并结合患者情况,精心定制了减低强度的清髓性预处理方案。
2025年3月12日,在周阿姨农历73岁的生日这天,她回输了来自女儿的造血干细胞。期间,医护团队全程密切监护,针对她的高龄和既往肺部基础疾病,精细调整免疫抑制剂和抗感染治疗策略,确保移植过程的安全平稳。周阿姨也始终保持乐观,积极配合,展现出惊人的毅力和信念。
回输后11天,白细胞顺利植活!周阿姨情况稳定,可以出仓转到普通病房。尽管经历漫长的治疗,周阿姨的身形有些消瘦,但精神矍铄,在场的医护人员也为她竖起大拇指。
目前,周阿姨已转至普通病房进行后续治疗,在病房里,周阿姨坚持站起来和陪她并肩战斗的护理团队合影,在大家的注视下,她扶着病床缓缓站起,用自己的双脚迈出了这意义非凡的一步。祝周阿姨接下来的治疗一切顺利,早日康复!
刘德琰 主任造血干细胞移植科八病区
“高龄并不是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绝对禁区。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和治疗策略的优化,我们有能力为更多高龄患者提供更安全、更有效的治疗方案,为更多高龄血液肿瘤患者带去希望。”
陆道培医院始终致力于血液病患者的全方位诊疗,尤其在难治复发性血液肿瘤疾病的诊疗方面不断探索、创新。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高龄血液肿瘤患者救治需求日益迫切,此次73岁MDS患者移植的成功,不仅刷新我院半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年龄上限,也证明了科学、精准的诊疗方案可以让更多高龄患者拥有治愈的可能。
陆道培医学团队也将持续开拓创新,以期延长生命的长度,拓展生命的宽度,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