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畿新凉,燃犀见洞明;聚焦前沿,汇智谱新篇。2025年8月22日,由北京健康促进会和广州市红棉肿瘤和罕见病公益基金会联合主办,北京陆道培血液病研究院承办的第十三届陆道培血液病学术大会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隆重开幕。来自中国、美国、欧洲及亚太地区的近千名专家学者参会,大会采用线下及线上同步直播的方式举行,全球学术交流实现无界互通,首日便吸引了近5万人次线上参会。
会议延续了历届学术高度与创新精神,采用主会场与分会场相结合的形式,设立1个主会场、4个专题分会场,围绕造血干细胞移植前沿、移植相关合并症及护理、免疫治疗、精准检验、淋巴瘤&骨髓瘤等主题,展开70场学术报告,更有多位国内外血液学权威分享全球前沿研究趋势与临床经验,助力提升中国血液病综合诊疗水平。
主席致辞
名家开篇,燃犀见洞明
本届大会特邀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黄晓军院士、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吴德沛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胡豫教授、北京陆道培血液病研究院陆佩华教授共同担任大会主席,北京陆道培血液病研究院刘开彦教授、北京陆道培血液病研究院刘启发教授、北京协和医院周道斌教授共同担任大会执行主席,北京陆道培医院江岷教授担任大会秘书长。
吴德沛教授以创新与协作推动血液学发展
陆道培血液病学术大会至今已成功举办十三届,已成为国内血液学界具有广泛影响力及国际知名度的重要学术品牌。吴教授深切缅怀中国血液病学奠基人陆道培院士,感念其对中国血液病事业及多家医疗中心的深远影响与支持,还特别提到参观燕达新院区的感受,对其现代化规模、专科建设与长远规划表示高度赞赏,希望广大同仁以此次大会为契机,传承陆道培院士的精神,秉承创新、协作、共进的理念,将科研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用专业知识和不懈努力为血液病患者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胡豫教授共同应对临床挑战
当前血液学领域发展迅速,新技术、新疗法层出不穷,精准医学、免疫治疗及人工智能在诊疗中的应用日新月异,正在深刻改变临床实践的面貌。胡教授也指出,面对众多治疗选择,如何实现个体化最优治疗仍是重大挑战,尤其对于难治复发患者,仍有大量问题亟待解决。他表示,陆道培血液病学术大会迄今已成功举办十三届,因内容前沿、组织精心,历来反响热烈。本次会议,邀请国内外多位权威专家以多种形式进行授课与研讨,不仅是一场顶级的学术盛宴,也必将进一步推动我们在血液病领域的协作与攻坚。
陆佩华院长汇聚前沿智慧,推动学科发展
陆佩华院长主持开幕式,并代表大会组委会与陆道培医疗集团对远道而来的国内外专家表示欢迎,陆道培血液病学术大会的成功举办,离不开每一位同仁的鼎力支持。正是这种携手共进的力量,让我们的大会逐年深入、影响日益扩大。相信通过本届大会,我们将延续这份热情与专业,碰撞出更多推动学科发展的思想火花。
随后,陆佩华院长简要介绍了陆道培医疗集团的最新发展概况。在临床业务方面,2024年陆道培医学团队完成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1470例,其中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居国内前列,同时细胞治疗及实验室诊断能力亦处于领先地位。此外,团队还积极参与多项国内外多中心临床研究和国际大型会议,近2年间在包括《Lancet Haematology》、《Blood》等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30篇,参编专家共识与指南31项,获得专利31项,出版专著25部,并广泛开展医师培训与学术交流项目。
她特别提到今年是集团发展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年,占地97亩的燕达陆道培医院新院区顺利竣工并完成平稳搬迁,并诚挚邀请各位与会嘉宾在会议之余前往参观指导。
学术报告
前沿聚焦,汇智谱新篇
大会首日主会场,来自国内外的顶尖专家聚焦血液病与造血干细胞移植领域的前沿进展,带来一系列高水平学术报告。从免疫调控,到移植并发症管理;从复发难治性白血病的精准策略,到CAR-T与细胞治疗的新格局;从淋巴瘤新药到女性患者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热点与亮点交相辉映,基础与临床深度融合,创新与规范同频共振。
主会场
上午场
黄晓军院士以 "造血干细胞移植50年" 为题作首场大会报告,回顾了半个世纪以来造血干细胞移植领域的重大里程碑、技术演进与核心突破,为与会者带来了系统而深刻的学术梳理。
斯坦福医学中心Robert Negrin教授(ASH主席)分享了"Immune Regulatory Mechanisms to Improve Outcomes following 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Cell Transplantation"的最新研究,探讨了如何通过免疫调节机制改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患者的治疗效果。
胡豫教授则聚焦临床实践难题,详细阐述了"恶性肿瘤相关静脉血栓的诊疗进展"。
法国里尔大学附属医院Ibrahim Yakoub-Agha教授(EBMT当选主席)分享了"Myeloproliferative neoplasms (MPNs)"的最新研究成果。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张晓辉教授分享了"新型靶向药物/免疫疗法赋能干细胞移植--引领治疗r/r AML新机遇"。
新加坡中央医院Francesca Lim教授介绍了"Cell Therapy Landscape in Singapore",分享了新加坡在细胞治疗领域的进展。
陆佩华院长带来的"CD7 CAR-T治疗恶性血液病:机遇与挑战"的专题报告,深入分享了陆道培医疗团队在这一前沿领域的探索与实践。
中日友好医院陈玥教授分享了"CRAB的药物治疗"。
陆道培医院魏志杰教授解读了"两性霉素B不同剂型临床合理应用多学科专家共识"。
主持嘉宾:吴德沛教授、刘开彦教授、周道斌教授、李文斌教授、李娟教授、刘启发教授、张伯龙教授、卢岳教授
主会场
下午场
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马军教授和北京陆道培血液病研究院刘开彦教授作为会议主席致欢迎辞。
马军教授传承、协作,共同推动中国血液肿瘤发展
陆道培血液病学术大会已连续举办十三届,除疫情期间线上举办外,我们基本都线下相聚。马军教授回顾了中国血液学发展历程以及取得的卓越成绩,表示中国学者在老、中、青三代学者的传承与协作下,已经实现了从跟跑、并跑到部分领域领跑的跨越,对此我们深感自豪。他衷心感谢与会专家的积极参与,强调学术交流是推动血液肿瘤治疗进步的重要动力,没有交流就没有今天的成就。
刘开彦教授开拓视野,共同提高
刘开彦教授首先诚挚欢迎各位专家同仁莅临第十三届陆道培血液病学术大会,并表示,本次会议汇聚国内外领域内顶尖专家,讲者阵容充分体现了大会的高水准与前沿视野。他指出,CAR-T细胞治疗技术最初用于血液病,现已拓展至实体瘤和风湿免疫病等,目前国际常见靶点以CD19和BCMA为主,而CD7靶点的CAR-T疗法主要由中国推动研发,尤其陆道培医疗集团成果显著。下午的议程将聆听到更多高水平的学术报告,相信每一位参会者都将从中获益匪浅、收获满满。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朱军教授作了题为"推进中国淋巴瘤新药研发助力学科发展"的报告,强调新药研发对提升淋巴瘤诊疗水平的关键作用。
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梁爱斌教授分享了"通用型细胞治疗的研究进展",展示了CAR-T细胞治疗在血液肿瘤领域的实践和探索。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钱文斌教授报告了"靶向肿瘤微环境新型CAR-T细胞治疗大B细胞淋巴瘤的探索和临床实践",为改善淋巴瘤患者预后提供了新思路。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唐晓文教授聚焦移植后并发症管理,详细阐述了"肺部cGVHD的识别、早期干预及管理"。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姜尔烈教授则介绍了"造血干细胞移植-新方法助力疗效改进"。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阮祥燕教授的报告"造血干细胞移植女性生育能力卵巢功能保护与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强调了对女性患者长期生活质量的重视。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许兰平教授分享了"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美国移植与细胞治疗学会循证指南解析"。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胡炯教授报告了"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CMV感染",探讨了移植后病毒感染防治的创新方案。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孙于谦教授分享了"Salvage transplantation for Graft Failure after allo-HSCT"。
北京协和医院韩冰教授分享了"TPO受体激动剂在再生障碍性贫血(AA)中的应用"。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郝良纯教授分享了"双响炮方案治疗B-ALL的临床实践"。
主持嘉宾:马军教授、江倩教授、高素君教授、任金海教授、江浩教授、张学军教授、王伟教授、江岷教授、化罗明教授、陆佩华教授、刘开彦教授
现场掠影
与会专家表示,这些精彩的报告不仅展示了中国血液病学的最新进展,也为临床医生提供了宝贵的诊疗参考,这种高水平、跨地域的深度交流与思想碰撞,不仅展现了血液学领域的蓬勃活力,更为推动全球血液病诊疗水平的提升注入了新的动能。
大会首日主会场在热烈掌声中圆满结束,次日(8月23日)为分设主题板块,围绕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前沿,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相关合并症和护理、血液病的免疫治疗、血液病检验、淋巴瘤&骨髓瘤等主题展开更加专业的探讨。
期待您的持续关注,我们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