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2日至23日,由中国北京健康促进会与广州市红棉肿瘤和罕见病公益基金会联合主办、北京陆道培血液病研究院承办的第十三届陆道培血液病学术大会在京隆重召开。本次会议汇集全球顶尖血液学专家,聚焦造血干细胞移植、细胞治疗、血液肿瘤精准诊疗等核心议题,为千余名参会者呈现了一场高规格、深层次的学术盛宴。会议期间,大会主席北京陆道培血液病研究院/陆道培医院陆佩华教授分享了“CD7 CAR-T治疗恶性血液病:机遇与挑战”的精彩报告。《肿瘤瞭望-血液时讯》特邀陆佩华教授围绕大会亮点及领域核心问题展开深入解读,以期为优化T细胞恶性血液病领域管理策略提供重要的实践指导与理论参考。
目前CD7 CAR-T治疗复发/难治性T系恶性血液病的临床研究和实践中,尤其在以陆道培团队为代表的探索中,显示出怎样的疗效潜力和局限性?您认为它在当前T系恶性血液病整体治疗格局中,处于怎样的地位?其突破性价值主要体现在哪些患者群体上?
陆佩华教授:近几年,国内外在CD7 CAR-T细胞治疗急性T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母细胞淋巴瘤(T-ALL/LBL)上取得了一定的进展,CD7在多数T-ALL/LBL表达,但也在正常T淋巴细胞表达,从而导致自相残杀(fratricide)效应,影响CD7 CAR-T疗效。
我们开发了一种新型的避免CD7细胞自相残杀的方法,通过使用外周T细胞的慢病毒转导来获得自然选择的抗CD7 CAR-T细胞(NS7CAR),可以克服CD7定向的自相残杀,而且无需额外的基因修饰。NS7CAR虽然保留CD7+,但CAR-T表面的CD7分子被CD7CAR抗原掩盖或在胞内隔离,最小化地来自于NS7CAR-T的可用表面CD7抗原,从而避免了细胞的自相残杀。
我院的一项NS7CAR-T治疗T-ALL/LBL临床I/II期研究中,60名患者接受了NS7CAR-T细胞输注。治疗后,94.4%的患者在骨髓内实现了深度完全缓解(CR)。在32名有髓外病灶(EMD)的患者中,总体反应率(ORR)达到78%,其中56%为CR,22%为部分缓解(PR)2年总生存率(OS)和无进展生存率(PFS)可达到63.5%和53.7%。
但是自体CD7 CAR-T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有些T细胞恶性血液病进展迅速,自体NS7CAR-T制备需要约周的时间,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我们应用了CAR-T治疗复发或难治性T-ALL/LBL。
通用型CAR-T细胞疗法具有几大优势:第一,通用型CAR-T制备后可供多个患者使用,且无需等待期,保证了治疗的最佳时机。第二,对于T-ALL患者来说,由于患者外周血肿瘤负荷通常较高,导致无法使用正常T细胞来制备自体CAR-T,这种情况下可使用通用型CAR-T。第三,相较于多数自体CAR-T,通用型CAR-T费用更低,可及性更高。
我们的这项多中心临床研究结果显示,骨髓高肿瘤负荷患者的微小残留病灶(MRD)阴性完全缓解率(CR)高达81%,即使在治疗难度更大的髓外病变患者中,也有超50%的患者获得CR。另外,约58%的患者在CAR-T治疗后桥接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1年OS和1年无白血病生存率都高达80.7%。
整体来说,通用型CD7 CAR-T为难治/复发T-ALL/LBL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选择。
您提到CD7 CAR-T也可用于难治或复发的急性髓系白血病。请问目前业界普遍认为其在哪些方面存在难点?陆道培团队在应对这些挑战上采取了哪些创新性策略及初步进展?
陆佩华教授:难治或复发(r/r)急性髓系白血病(AML)预后相对较差,即使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的患者中也是如此,迫切需要的新的疗法。国内外学者都在尝试各种有效的靶点来攻克AML,但是结果都不太理想。大约30%的AML患者在恶性肿瘤细胞上表达CD7,因此我们中心开展了一项一期临床试验来探索CD7 CAR-T治疗难治/复发AML的疗效,此研究结果已于去年发表在《BLOOD》。
鉴于之前采用NS7CAR-T治疗T-ALL/LBL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在此基础上,我们采用了新型的基于纳米抗体制备NS7CAR-T细胞。基于纳米抗体的dVHH NS7CAR包含两个抗CD7纳米抗体(VHHs)的编码区域,纳米抗体的分子大小(15kDa)大约是人IgG分子的十分之一。纳米抗体仅用三个CDRs就能维持相当的亲和力和特异性。此外,由于它们与人类VH基因家族III的相似性,纳米抗体比小鼠mAbs表现出更低的免疫原性。基于纳米抗体的CAR-T显示出增强的效应细胞因子释放。
基于目前AML中CD7表达数据有限的现状,我院在一年半内对1253例r/r AML患者进行了全面筛查发现:32%的患者原始细胞CD7表达率≥20%,22%的患者原始细胞CD7表达率≥50%,17%的患者原始细胞CD7表达率≥80%。该数据集是目前为止关于AML中CD7表达最全面、最详实的研究成果,为未来临床试验提供了重要依据。
在I期研究中有10例AML患者接受了dVHH NS7CAR-T细胞输注,28天评估,7/10(70%)患者在骨髓中实现了完全缓解(CR),其中6人达到了微小残留病灶(MRD)阴性CR。3例患者无效(NR),其中1例EMD患者根据第35天的PET-CT评估达到部分缓解(PR)。所有NR患者发现CD7抗原丢失。基于纳米抗体的NS7CAR-T疗法在I期研究中安全性可控,对于CD7阳性AML患者(包括既往接受过多种治疗者)疗效良好,是一种有潜力的疗法,在NS7CAR-T治疗后进行巩固性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仍对维持长期疗效具有重要价值。
值得注意的是,AML患者接受CAR-T治疗后可能出现较高的CD7抗原丢失现象。后续需通过扩大样本量、延长随访时间,对这一治疗方案开展全面评估。
今年是陆道培血液病学术大会第十三届,是血液病领域备受关注的大会,您对今年大会有什么期望?以及有何最新进展或突破性研究值得临床和科研工作者关注?
陆佩华教授:陆道培血液病学术大会已成功举办十二届,今年迎来第十三届,每一届都让人满怀期待。我们始终致力于中国血液病领域学术交流的深化与临床实践创新的推进,今年重点聚焦造血干细胞移植、CAR-T细胞免疫治疗、淋巴瘤与骨髓瘤诊疗、血液病检验诊断、移植后感染防控、合并症规范化管理及护理等多个前沿方向,诚邀国内外顶尖专家深度分享最新研究成果与临床实践经验。
本届大会通过构建高水平的学术对话平台,已成为连接科研与临床、国内与国际的重要桥梁,有效促进了多学科协作,推动血液病诊疗向规范化、个体化与精准化不断发展。
会议亮点显著,尤其在以下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在CAR-T细胞治疗领域,特别是CD7 CAR-T治疗T细胞恶性肿瘤方面,涌现出令人鼓舞的临床数据,为复发/难治患者带来新的治疗希望;在造血干细胞移植优化方面涵盖老年患者移植、脐带血移植及移植后并发症管理等多项创新研究与临床实践分享;在淋巴瘤与骨髓瘤领域,多项国内多中心研究及真实世界数据发布,为临床决策提供重要参考;在检验与诊断技术亦取得显著进步,如流式细胞术、分子遗传学检测等,正持续提升血液病早期诊断与疗效评估的精准水平。
本次大会还邀请到国外血液和细胞免疫领域的大咖,主要有美国血液学协会(ASH)主席Robert Negrin教授,是我在斯坦福医学中心做Fellow 时候的导师,及欧洲血液和骨髓移植协会(EBMT)即将上任的主席Ibrahim Yakoub-agha教授,两位都作了非常精彩的报告。
此外,会议还强调跨学科交流,例如特邀我国卵巢移植领域的开创者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阮祥燕教授,探讨卵巢移植技术在改善恶性肿瘤患者长期生存质量方面的潜在价值。其他议题亦包括营养支持与影像学研究成果如何有效应用于临床诊疗实践之中。
每一年的陆道培血液病学术大会均以学术亮点为特色,吸引了大量临床医生与研究团队深入交流、碰撞思想,并持续获得学界的高度认可与积极反馈。相信这些前沿进展不仅将为临床决策提供更多依据,也为未来研究方向的拓展带来重要启示。
专家简介
陆佩华 教授
北京陆道培血液病研究院
陆道培医院医疗执行院长
北京陆道培血液病研究院院长
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院,在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医学中心完成住院医师培训,随后毕业于美国斯坦福大学血液及肿瘤专科
美国肿瘤以及血液病专科协会认证的血液及肿瘤专家,具有美国血液病专科医生,肿瘤专科医生执照以及中国行医执照
首都医科大学肿瘤学系第四届系务委员会委员
中国非公医疗机构协会第一届常务理事
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血液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生物技术与细胞应用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抗白血病联盟专家委员会常务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第一届血液病转化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北京医学教育协会第七届理事会理事
医学界价值医疗泰山奖2021年度医疗管理奖获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