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院的某个特殊角落,存在着一处与外界几乎隔绝的"无菌之境"——造血干细胞移植仓。这里不仅是物理空间的隔离,更是生命与死神较量的战场。这里没有窗户,空气经过层层过滤,温度与湿度被精确控制,连声音似乎都被特殊连外界的声音都被特殊的墙壁隔绝所吸收。正是在这样一个看似与世隔绝的空间里,一群身着防护服的护士们,日复一日地执行着近乎苛刻的护理规程,用专业与温情守护着那些脆弱的生命。
移植仓内部
文 | 顺义院区移植一病区邹维静
造血干细胞移植仓护士的职业生涯,是一场关于生命重量的持久丈量,是对"无菌"二字背后人文关怀的深刻诠释。
移植仓护士穿戴隔离衣的日常工作
造血干细胞移植仓护士的工作始于对"绝对无菌"的极致追求。进入移植仓前,她们必须经过严格的清洁程序:七步洗手法、穿戴隔离衣,每一个动作都有精确到秒的标准。仓内的每一个物品、每一寸空间,都要经过严格的灭菌处理。这种对无菌环境的极致追求,源于移植患者特殊的状态——在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患者的免疫系统几乎为零,任何微小的病菌都可能引发致命感染。
移植仓护士在超净台操作
移植仓的患者往往需要在这里度过漫长的30天、50天,甚至更久。他们与外界隔绝,承受着治疗的痛苦和未知的恐惧。护士们不仅是医疗的执行者,更是心灵的慰藉者。她们在隔离衣下用温暖的眼神传递鼓励,在无菌手套间用轻柔的动作给予安慰。当患者因化疗而痛苦不堪时,她们是坚定的支持者;当患者因孤独而情绪低落时,她们是耐心的倾听者。
依旧记得在我独立管理的第一个患者,她18岁,因为生病心理上无法接受,导致有些抑郁一点抑郁。因使用为化疗药物的使用,又引发产生了严重的膀胱炎,回输那天,我们聊了很久,她说:“姐姐,为什么别人都不得膀胱炎,就我这样,我已经很努力很听话了,我已经尽力在喝水了。”我知道她的不甘,也明白我知道她的痛苦,可是我并不能感同身受,18岁啊,那时候的我坐在大学课堂,学习让我在这个世界安身立命的知识和本领,而她的18岁要剃光头,忍受化疗的痛苦,承受忍受膀胱炎的折磨,我说:“不是所有努力一定会成功的,可是你现在的经历,你现在的痛苦,以后会让你恢复变得健康,让你走出医院,甚至你可以学习自己喜欢的心理学,你也可以去帮助别人。”
后来她经历了严重的膀胱炎、皮排,我去病房看她时,她问说姐姐,“姐姐,你看我现在好丑,我的头发还能长出来吗?我还能白回去嘛?”那时候我是替她开心的,她纠结的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如今现在,她早就已经回归到高三的课堂,画着她喜欢的漫画,撸着猫…希望她今年的高考能够让她有一个更美好的开始。
移植仓护士正在护理患者
当一例成功的移植患者最终走出移植仓,重获新生时,那些默默付出的护士们依然留在那个"无菌之境"中,准备迎接下一位需要帮助的患者。她们的职业生涯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由无数个平凡而重要的瞬间组成——在这些瞬间里,专业与温情交织,技术与人文融合,共同谱写了一曲关于生命守望的无声赞歌。
移植一病区护理团队合影
“清洁"不再是一种习惯,而是一种信仰;
"无菌"不是一种状态,而是一种承诺。
她们用近乎偏执的严谨,为患者筑起一道看不见的生命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