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陆道培医院门诊当护士十年了,目睹了太多的生命故事,在晨曦中、在黄昏里、在我们忙碌的身影中,有患者焦急的眼神,有家属轻声的致谢……而我有幸成为故事里的配角,时常被患者与家属的坚韧打动,在共情他们求医不易的同时,也时常提醒自己,怎样才能更多地帮到他们。
文 | 燕达院区门诊刘珈男
陆道培医院发展至今,祖国各地3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血液病患者慕而来,随之而来的是五湖四海的方言。我在门诊每每听到这些听不懂的方言,除了感慨祖国地大物博之外,有时候也犯难——这位老人家到底说的啥?要是能听懂他们说啥,是不就多了一份亲近感?
于是我硬着头皮去逐字分析,空闲的时候请教那些讲方言的病友。久而久之,那些方言不再“方”,不管是粤语还是福建话或者是客家话,多多少少我都能听懂一点点。每当对方讲着方言,我用普通话跟他们交流,看到那些“老广”惊讶的眼神——我多少有点小得意。
但随着外国患者越来越多,我们有面临新的挑战。有天下午,一位蒙古国小患者到门诊进行PICC和锁穿维护换药,小患者的爸爸妈妈只会说蒙语和简单的英语,刚开始我们用简单英语加上手势基本可以沟通,但是准备为小患者锁穿管路维护时,孩子妈妈对我们比了一个“stop”手势。我当时一头雾水,我随后用翻译器向家属解释维护的目的,而孩子妈妈用翻译器回复了四个字:“胸腔破裂”。但我凭经验判断,小患者的状态不属于“胸腔破裂”。左思右想我用英文询问“Who is her doctor?”“Do you have his wechat?”
得到她的回答后,我与这位小患者主治何医生沟通,请何医生用微信与患者家属解释维护目的,最终在保护患者安全的前提下,解决锁穿维护问题,并且收获了家属的大拇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