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陆道培医院分子医学室与清华大学医学院蓝勋教授课题组合作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多组学研究成果 《Integrative scATAC-seq and mtDNA mutation analysis reveals disease-driven regulatory aberrations in AML》在线发表于中国科学院主办的国际权威综合性科技期刊 Science Bulletin(影响因子 21.1)。
上述研究成果被接收发表的同日,另一项由陆道培医院分子医学室发起和主导,由国内34个署名机构的71名专家共同参与的研究成果《Epidemiology, Clinical Features, and Molecular Basis of TTMV::RARA-driven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被国际血液学顶级期刊Blood(影响因子23.1)正式接收。
两项合作研究成果接连获得国际权威期刊认可,标志着陆道培分子医学团队与国内顶级研究学府和多中心合作,在白血病精准研究和分子诊断领域再次取得显著进展,为白血病发病机制研究和临床诊疗持续贡献着来自陆道培医院及合作机构的国际原创性发现的知识。
值此两项研究成果分别被权威的综合性科技期刊和血液学专业期刊接收和发表之际,清华大学医学院蓝勋教授课题组应邀访问燕达陆道培医院新院区,双方就白血病基因组和多组学研究的前期合作成果和今后的进一步合作做深入的研讨交流。
陆道培医院陆佩华院长出席研讨会并致辞,她回顾了陆道培医学团队与清华大学医学院卓有成效的合作历程,高度评价了陆道培分子医学团队与蓝勋教授课题组已取得的合作成果,并对未来联合攻关的重点领域提出了新的期望与展望。
董怡君博士做学术报告,介绍双方合作的AML多组学研究。该研究成功开发了一套整合单细胞ATAC测序(scATAC-seq)、线粒体DNA测序(mtDNA-seq)和单细胞RNA测序(scRNA-seq)的创新分析系统;揭示了AML中白血病干细胞(LSC)的特征;筛选出与耐药复发相关的潜在标志基因;并首次发现WT1基因突变和GATA4增强子突变是AML发生过程中的两种关键驱动性调控异常机制。这些创新性研究技术的开发和研究发现,为深入理解AML发病机制及开发精准诊疗策略提供了新思路。
张科教授做学术报告,介绍蓝勋教授课题组在单细胞多组学新技术领域的多项前沿突破,并分享了这些技术在白血病及其他重大疾病研究中的应用实例与广阔前景。
周晓苏博士做学术报告,介绍陆道培分子医学团队发起和联合国内多中心在不典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方面的两项国际原创和前沿的研究成果:其一,关于不典型APL中新型三段式融合基因的创新发现及其致病与全反式维甲酸(ATRA)耐药机制的深入解析(该成果已作为封面论文发表于Blood);其二,最新被Blood接收的研究,在国际上率先揭示了小细环病毒(TTMV)相关的APL的临床流行病学、病毒流行病学、常规实验室检查和临床表现特征、伴随遗传学改变,以及病毒基因片段整合进人基因组并导致致病性融合基因和APL发生的关键分子机制。
陆道培医院分子医学室生物信息组主管曹泮翔做学术报告,介绍在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新分子分型(CDX2/UBTF)方面做的国际原创性工作,并分享了团队当前在白血病单细胞组学研究方面的探索与进展。
蓝勋教授主持会议讨论
刘红星主任主持会议讨论
会议结束后,清华大学医学院蓝勋教授课题组在刘红星主任的带领下参观了燕达陆道培医院新院区。
蓝勋教授课题组和陆道培医院分子医学团队专家合影
此次高水平的学术交流活动,充分展示了陆道培医院与清华大学医学院强强联合,以及领导国内多中心在白血病基础与转化研究方面取得的前沿成果,也为未来深化合作、共同攀登白血病研究新高峰奠定了坚实基础。陆道培分子医学团队将继续秉承“科研引领、转化先行”的理念,携手国内外优秀科研力量,共同探索白血病精准诊疗的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