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培医疗数据
异基因移植案例
9948
亲缘半相同案例
7220
总移植案例
10056
截止2024年4月30日

北京陆道培医院(亦庄院区)积极开展“2023年提高微生物药物认识周”宣传活动

微生物耐药已成为全球公共健康领域面临的重大挑战,也是各国政府和社会广泛关注的社会性问题。2015年,世界卫生组织发起首个“提高抗生素认识周”,11月18日-24日是2023年“提高抗微生物药物认识周”,今年的活动主题是“齐心协力,预防微生物耐药”。

为积极应对微生物耐药带来的挑战,提高社会公众和医务人员对耐药的认识水平,遏制微生物耐药发展及蔓延,北京陆道培医院药学部积极开展“2023年提高微生物药物认识周”主题宣传活动,通过多途径、多方式、广泛宣传合理使用抗微生物药物相关知识。

活动期间,药学部对来院就诊的患者和家属,通过播放《提高认知 遏制耐药——共筑健康微生态》宣传视频,展示宣传展板、发放宣传手册等方式,普及抗微生物药物使用的知识,提高患者和家属对正确使用抗微生物药物的认识,营造关心、支持和参与抗微生物药物合理使用的良好就医氛围。

656d94cd97574.jpg

 11月24日,由中国医药教育协会主办,北京陆道培医院承办的血液肿瘤及并发感染治疗策略系列研讨会第一期在我院举行。北京陆道培医院药剂科吴芳及临床张建平主任担任大会主席,燕达陆道培医院张银刚、顺义陆道培医院刘丽娟担任主持嘉宾,本次会议还邀请了航天中心医院、清华长庚医院、中日友好医院的药学与临床专家与我院药学、检验、临床、护理多学科一起共同探讨合理用药话题。

论坛从抗真菌药物选择、感染病例分享、耐药机制解读等多方面,结合临床治疗策略多方面张开演讲和讨论。借助此次大会的良好平台,我院药学部将遏制微生物耐药在医务人员群体中进行了有力的宣传。

656d94de5f1fc.jpg

近年来,我院高度重视抗微生物药物合理使用工作,通过抗微生物药物分级管理,严格按照国家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目录结合临床用药需求,合理配备抗微生物药物品种品规,同时通过信息化手段,加强对医师处方权限管理,全院医师牢固树立科学、严谨使用抗微生物药物理念,在抗微生物药物的合理使用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取得明显的管控成效。

抗微生物药物合理使用,任重而道远,全院上下将以本次活动为契机,广泛宣传,不断推进抗微生物药物合理使用工作,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为患者安全、合理、精准用药保驾护航。


延展阅读

关于抗微生物药物,我们需要了解什么?


Q1:抗微生物药物就是抗生素?

抗微生物药物包括抗细菌药、抗真菌药、抗病毒药和抗寄生虫药,可以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预防和治疗人类、动物和植物的感染。老百姓常说的“抗生素”通常指的是抗菌药物,即具有杀灭或抑制细菌、真菌生长的药物,用来治疗细菌或者真菌引起的感染。

简而言之,抗微生物药物≠抗生素。


Q2:什么是细菌耐药?

细菌耐药是指细菌多次与药物接触后,对药物的敏感性减小甚至消失,致使药物对耐药菌的疗效降低甚至无效,也称抗药性。现在很多细菌已经对大多数抗菌药物产生了耐药性,抗菌药物的研发速度远跟不上其耐药的速度,抗菌治疗将变得更加困难。滥用抗菌药物,我们将无药可用。


Q3:使用抗微生物药物的常见误区有哪些?

误区一:只要发热就用抗菌药物

引起发热的疾病主要有感染性疾病、肿瘤性疾病、非感染性炎症性疾病以及药物热、肉芽肿性疾病、栓塞性静脉炎等其他疾病。因此,只有高度怀疑或明确是细菌感染引起发热的情况下才可使用抗菌药物,病毒感染者无须使用抗菌药物。

误区二:发热一好就停药

部分患者体温好转后,就擅自停药,结果导致病情反复。抗菌药物对细菌的抑制和杀灭难以一次性全部消灭,过早停药,部分残余细菌便会死灰复燃,导致感染再度加重。因此,抗菌药物疗程因感染不同而异,一般用至体温正常、症状消退后3-4天才可停药。

误区三:频繁更换抗菌药物

很多患者抗菌药物刚用上,就想着体温能降下来。抗菌药物不是退热药,它在人体内需要经过一段时间,一般是48-72小时后才能发挥抗菌作用,进而有效清除人体的致病菌,改善临床症状。因此,我们需要经过一定时间的治疗,再来评估效果,不能短时间内频繁更换抗菌药物。

误区四:不恰当局部外用抗菌药物

治疗全身性感染或脏器感染时应避免局部外用抗菌药物,因为皮肤黏膜局部应用抗菌药物后,很少被吸收,在感染部位不能达到有效浓度,反而易导致耐药菌产生。

 

在使用抗菌药物前,应先咨询医生,医生会针对病情权衡利弊,选择是否开具抗菌药物,选择开具哪一种抗菌药物。在服用抗菌药物时要按时按量,足疗程服用。

 

声明:本文部分文字、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院联系删除。


什么叫空腹呢,是指停止进食6-8小时以上称之...【详细】
中国比较常见的营养缺乏症的表现是贫血,那么如...【详细】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中华骨髓库
血液病专科医协体
湖北省干细胞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