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1岁的L先生(化名)确诊为原发性骨髓纤维化,6年的病史让他一度陷入困境。2024年初,L先生来到陆道培医院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他也成功迎来了自己生命的转折点。虽然移植过程一波三折,但在刘开彦教授、魏志杰主任带领医护团队的努力下,L先生最终拨开迷雾,迎来新生。目前L先生已经移植后一年,原发病持续缓解,生活也逐步回归正轨。
2018年,L先生在一次常规体检中发现脾大,随后确诊为原发性骨髓纤维化,属于高危组(MIPSS70评分),血常规可见原始细胞,二代基因测序显示CALR exon9突变、ASXL1 exon13突变、EZH2 exon15突变及BML exon18多基因突变。2021年9月开始,L先生开始接受芦可替尼治疗,然而,脾脏依旧没有回缩,定期评估结果无情地宣告着疾病持续进展(骨髓可见原始细胞)。面对这样的困境,造血干细胞移植成为了唯一的治愈希望。
2024年初,L先生迎来了转机。刘开彦教授、魏志杰主任带领医生团队对L先生的病情进行了多次深入讨论,对脏器功能、移植前合并症评分及预处理方案进行精准评估。在充分权衡利弊后,最终选择了L先生的儿子作为作为移植供者。
2024年1月中,L先生顺利回输。移植后的第18天,白细胞成功植活,这让医生团队和家属都感到十分欣慰。然而,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移植过程中,L先生先后经历了感染、口腔黏膜炎和消化道出血等一系列并发症。面对复杂的病情,刘开彦教授、魏志杰主任带领团队逐一攻克难关,他们密切关注患者的每一个细微变化,精心调整治疗方案,成功地解决了感染及黏膜炎的问题。
然而,命运似乎并不打算轻易放过他。移植后,L先生先后出现了免疫抑制剂不耐受、排异、严重黏膜炎以及最危急的颅脑出血。由于患者状态不佳,风险极高,北京的多家医院都拒绝手术。面对这样的危急情况,医生团队并没有放弃,他们制定了针对性的治疗方案,一步一步解决所有问题。幸运的是,颅脑出血并没有引起任何并发症,L先生最终渡过了难关。
如今,L先生已经移植后一年,原发疾病持续缓解,生活也逐步回归正轨,曾经因疾病而失去的活力,如今又一点点回到了他身上。